塔吊长臂挥舞,精准吊运物料;工程车辆穿梭,奏响奋进轰鸣;钢筋丛林之中,工匠专注绑扎;道面基层之上,技术员俯身精测——在繁峙县砂河镇的滹源通用机场施工现场,毫米级精度的严苛标准与黄土湿陷地基的攻坚画面交织,技术创新与精细管控齐头并进,一幅以匠心破难题、以精工筑空港的建设画卷正徐徐展开。

作为山西省重点建设项目,滹源通用机场肩负着完善区域通用航空网络、助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使命。项目由山西建投矿建集团承建,总占地面积达30.768万平方米,包含航站综合楼、跑道、机坪滑行道、机库及管道等。
毫米较真 筑牢飞行安全质量基石
在通用机场建设中,精度就是“生命线”。项目道面施工有着严苛标准:道面每块水泥混凝土板块平整度误差需控制在3毫米以内,表面平均纹理深度偏差不得超过0.1毫米,高程偏差既要确保道面单块不大于10毫米,更要保证相邻两块板的高差在5毫米以内。这意味着道面施工的精度堪比精密仪器的组装。

为高标准、高质量完成项目,项目团队科学施策:精准完成控制桩布置,在施工现场布设高密度测量控制点,为每一道工序提供精确的坐标基准;基层施工严格遵循“初压—复压—终压”三阶段工艺,并逐段检测平整度;面层施工采用钢模板支设与铝合金刮杠找平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多控制点高程校核确保精度,形成标准化施工流程。此外,团队还通过“试验段先行+参数优化”模式,在正式施工前选取代表性区域进行工艺验证,确定最佳摊铺速度、压实遍数等关键参数。同时,建立养护台账,对道面成型后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后期养护精准到位,为机场安全运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技术赋能 破解施工难题降本提效
繁峙县地处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下广泛分布的湿陷性黄土对机场跑道地基构成严峻挑战。面对这一难题,技术团队围绕“消除湿陷性、提高密实度、控制水影响、验证可靠性”目标展开攻关。针对消除湿陷性目标,在道面区采用冲击碾压技术,土面区实施重型振动碾压,使湿陷系数稳定控制在标准以内。为实现密实度提升,采用分层碾压工艺,通过环刀法检测确保压实度达标。在控制水影响方面,构建包含截水沟、盲沟和防水土工布的立体防渗体系。为验证可靠性,建立“压实度+湿陷系数”双控标准,配套实施沉降观测。该方案较传统强夯工艺缩短固结周期40%,工期提前45天,降低了施工成本。
针对复杂结构施工与密集管网布局的技术难题,项目团队应用BIM技术实现全流程精准管控。通过构建三维可视化模型,开展多专业协同设计,成功识别并解决设计冲突,其中发现航站区综合管网“给水管与消防管在标高-1.5米处交叉碰撞”“电气桥架与结构梁冲突”等关键问题。团队采取多专业协同设计机制,组织机电、结构、建筑等专业定期会审模型,确保设计一致性。同时,实施管线综合优化,采用共用支架与分层排布方案,将走廊净高由2.8米提升至3.3米。此外,推行施工模拟推演,对钢结构拼接、网架节点连接等关键工序进行预演,提前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通过系统应用BIM技术,项目施工效率提升20%,避免返工造成的资源浪费,确保各专业施工精准衔接,为项目高质量履约提供了有力支撑。
精细管控 护航项目建设稳进高效
精细化管理,是项目高效推进的“软实力”保障。为实现完美履约目标,项目团队以“目标拆解、动态管控、责任闭环”管理体系保障高效推进。
在目标拆解方面,项目团队将总体任务逐层分解,合理配置施工任务,并依据工人实际技能水平设定每日工作量。通过建立“日考核、周评比”制度,有效激励班组提升作业效率。材料管理严格执行“三单制”,即依托工程量清单、工程预算单和招标控制价单,实现从采购到使用的全程精准控制。机械管理推行“定人、定机、定责”的“三定”模式,并采用“红黄绿”三色状态标识进行可视化管理。此外,通过“晨会布置、夕会总结”机制,对偏差超过5%的指标及时预警,确保目标与执行紧密衔接。
在日常动态管控中,项目管理人员依托驻场机制,全面采集施工现场数据,覆盖人员效率、材料消耗与机械运行等多维信息。通过实时对比计划与实际进度,对钢筋绑扎量、混凝土浇筑方量等关键工艺参数进行持续跟踪与分析。一旦发现进度滞后或质量波动,立即启动协调与整改流程,确保施工进程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在责任落实层面,项目全面实施目标责任制,将进度、质量、安全等目标逐项分解至具体岗位,形成清晰的责任矩阵,实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专责”。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将个人绩效与项目关键指标紧密关联。针对跨部门协作,项目推行每日调度会制度,集中施工、技术、物资等相关方,通报进展、研判风险、协调资源,确保各类施工“堵点”和跨专业问题得到快速响应与闭环处理,有力支撑项目整体推进平稳、高效。

如今,繁峙县滹源通用机场航站综合楼的主体结构已初具雏形,跑道基层施工正按计划稳步推进。接下来,项目团队将继续以“绣花”功夫抓质量,以创新思维破难题,以务实作风赶进度,在晋北大地书写通用机场建设新篇,为区域通航事业腾飞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