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上,钢材水泥堆叠成山,机械设备轰鸣作响。在这看似粗犷的建设场景中,三建人却做起了“绣花功夫”——从一张图纸的设计优化,到一块钢板的循环利用;从临时设施的精准投入,到施工工序的秒级衔接。今年以来,山西建投三建集团深入开展“亮点行动”,将成本管理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支点,走出了一条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降本增效的高质量发展新路。
精准施策:打好成本管控“组合拳”
面对建筑行业利润空间不断收窄的严峻形势,三建集团主动求变。2025年初,三建集团明确提出“在施项目综合利润率提高1.4个百分点,达到8%以上”的攻坚目标。为此,一套涵盖全流程的成本管控体系应运而生。
成本管理不是简单的省吃俭用,而是一场需要精心布局的系统工程。三建集团通过签订《项目经营目标责任书》,建立成本锁定机制,严格执行临时设施控制标准,实施标准化、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形成了“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的闭环管理体系。
数字是最好的证明。截至8月,三建集团在施项目累计实际利润率已达7.24%,较年初提升0.64个百分点。这看似微小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成本控制点的精准把控,是全体三建人共同努力的成果。
项目实践:成本管控在一线开花结果
在新建寨沟回迁安置房城中村改造工程项目建设中,项目团队从设计源头入手,将保温材料从保模一体板调整为岩棉板,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节约成本近百万元。通过招投标竞争机制,引入多家投标方竞价,合理低价中标。临时设施方面,办公用房、办公家具均从其他项目进行调拨,二次利用,摊销金额仅15万元。同时实施消防永临结合,将主楼永久系统的消防工作前置,优化成本5万元。
长治高新区智能终端产业园项目采用“永临结合”模式,将临时消防管网与永久管网、临时施工道路与永久道路基层统筹整合,实现“一次建设、双重利用”。通过优化设计图纸,将厂房地面垫层钢筋由Φ12代换为钢筋网片,降低成本150万元,降低率近50%。面对22个栋号同步施工的复杂情况,项目团队通过精细化管理和优化施工工序,累计降低成本约500万元。
壶关县人民医院急救中心项目注重资源循环利用,在支护工程完成后,将70吨工字钢和钢垫板以原价抵顶给合作方,节约材料费25.06万元。通过加强图纸审核,与设计单位沟通变更阻尼器检测标准,节约成本15.44万元。项目还通过专业分包统一招标,在支护结构及桩基分包工程中降低90余万元。
上党革命老区散煤清零项目建立了动态成本数据库,按月进行成本核算和召开成本分析会。通过建立劳务、材料、机械“资源池”,优化资源配置;推行“工序穿插模拟”,优化施工流水,使人工费支出降低5.65%;开展“边角料再生计划”,将废料转化为临时设施材料和工程实体用料,实现了钢筋、商砼和中粗砂的用量大幅节约。
潞洲区西街街道化工厂小区等9个老旧小区改造工程项目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划分为多个施工面并行推进,整体进度较计划提前2个月,间接降低管理费用20万元。材料成本管控方面,通过集中招标和“限额领料”制度,将材料损耗率控制在3%以内,材料费成本降低率8%。通过劳务公开招标和效率优化,人工成本降低15%;通过合理规划施工工序,机械成本降低25%。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见证着成本管控理念在项目一线的生动实践。正如一线管理人员所说:“现在每个管理人员脑子里都有一本成本账。”
文化浸润,让“过紧日子”成为全员自觉
在“我是三建人”主题实践行动的引领下,三建集团将“过好紧日子,拼出好日子”的理念深植企业文化。其案例成功荣获全国施工企业成本管控数字化大赛三等奖。
在各个项目现场,“我是三建人,成本参与我有责”已成为全体员工的共识。材料员严格把关材料进出库,工人们自觉回收利用边角料,管理人员精心优化施工方案……这种全员参与的成本文化,正在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寨沟回迁安置房项目临时设施摊销仅15万元,潞州区改造项目材料成本降低8%,这些数字背后,是全体员工“过紧日子”的生动实践。
三建集团倡导的“全生命周期大商务管理”理念与“我是三建人”主题实践深度融合。从项目投标时的成本预测,到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再到完工后的成本锁定,竣工结算后项目兑现,大商务管理贯穿项目建设全过程。每位员工都认识到:今天的“紧日子”是为了明天的“好日子”,现在的精细管理是为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成本管理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提质增效之路任重而道远。当前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利润空间不断压缩,成本管控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三建集团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清醒地认识到,成本管理永远在路上。三建集团将持续深化“亮点行动”,巩固现有成果,创新管理方法,将成本管控融入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
前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做则必成。三建集团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务实的作风,持续推进成本管理工作,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圆满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良好开局贡献力量。